ESG小百科


ESG小百科

 

什么是ESG

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的缩写,指的是一种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而非仅着重于财务绩效的价值理念、投资策略以及评价的工具。在ESG的理念下,金融环境产生了新的转变,包括:1、自身利益向社会利益的转变;2、短期收益向长期价值的转变。

ESG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可以提供多维度的投资评价体系和可计量、可比较的评价方式;ESG作为一种投资策略,让金融机构、投资者从关注传统的财务指标到综合衡量社会效益,使兼顾财务和社会收益逐渐成为一种投资取向

 

ESG在国内进展情况

  1. 中国企业普遍重视ESG

调研表明,大多数的受访企业都将ESG作为公司未来5年的战略议题之一,其重要程度已经比肩研发创新、数字化转型等议题。中国企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企业在整个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并愿意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做贡献。近期,在整体经济增长疲软、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等众多不确定性的影响下,调研显示,受访的企业在 ESG 领域的重视程度不降反升,长期投资 ESG 的趋势未曾改变。事实上,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冲突的增加,愈发凸显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同时 ESG 的价值与主张也能帮助企业有效的管理相关风险的发生。

  1. ESG 信息披露企业显著增加。

一方面各主要交易所对 ESG 信息披露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将企业 ESG 信息作为投资的重要决策依据。香港联交所要求所有在香港上市或拟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自 2020 年起强制披露 ESG 信息。上交所和深交所虽然尚未对 ESG 信息披露做出强制要求,但是一直在积极制定相关标准并征询意见,可以预期未来两个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 ESG 信息披露要求极有可能升级为强制。事实上,上交所、深交所针对某些特定行业企业以及重点排污单位设定了相应的强制披露要求。截至目前,已经有 29% A 股公司披露了 ESG 相关信息,这一比例比上一年提升了 5 个百分点。沪深 300 公司的 ESG 披露比例已经高达 90%

  1. 关注领域日趋多元。

调研显示,在关注度超过 60% 的议题中,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均有多个议题入选。企业关注领域日益多元化反映的是企业目标从单纯追求业绩增长,向兼顾财务、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在环境层面,随着利益各方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政策的牵引,目前已经在公司层面反映出来,双碳减排成为受关注度热门的议题。企业对于双碳减排的认知也逐渐加深,关注重点从自身直接排放和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拓展到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在社会层面,企业内部多元化和员工权力和福利和公司发展息息相关,也受到普遍重视。值得一提的是,调研表明,中国企业对于 ESG 的理解愈发完整、多样化,比如,超过 60% 的受访企业将社区公益、供应链及合作伙伴管理、互联网风险和数字隐私、公司治理等议题纳入了核心 ESG 议题。

  1. 越来越多企业设立专门部门推动 ESG 工作。

调研中,有 1/3 的企业由投资者关系(IR)、公关(PR)、企业关系(GR)等部门共同负责 ESG,另外 2/3 的受访企业则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 ESG 相关工作。ESG 专门组织的设立是 ESG 在企业内部战略地位的直接映射,ESG 组织架构设置也能反映企业 ESG 相对于业务的定位。

 

ESG下的企业面临的挑战

  1. 企业内部对于 ESG 的内涵和重要性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

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员工,尽管在不同程度上都知晓 ESG,但是对于 ESG 内涵尚无清晰认知,导致对于 ESG 的讨论无法深入。在公司管理层,对于 ESG 的重要性存在争论。因此,在公司内部,首先是在管理层,拉齐对 ESG 内涵和重要性的认知非常关键,是开展一切 ESG 工作的前提条件。而企业一把手对 ESG 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企业对 ESG 重视程度的上限,一把手的深度参与是确保 ESG 战略成功的关键。

  1. 企业内部尚未厘清 ESG 与业务之间的关系,业务战略与 ESG 战略尚未融合

30% 的受访企业认为 ESG 意味着将会牺牲企业利润。有受访企业指出,在推广 ESG 过程中,如何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是一个难点。兼顾各方利益,在企业利润与可持续性发展间取得平衡绝非易事。虽然这一矛盾在短期内仍十分突出,但大部分受访企业相信在中长期,ESG 会融入商业运营,并且不会和利润产生冲突,关键是要做到企业业务战略与 ESG 战略的充分融合。

  1. 缺乏体系保障

在没有厘清 ESG 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得到业务部门的支持的情况下,ESG 容易成为 ESG单一部门的事情,缺乏体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ESG 工作与业务线脱节 , 缺乏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ESG 工作也容易变成以 ESG 报告发布和评级提升作为首要要务,企业从而丧失了利用ESG 提升竞争力的机会。

  1. 缺乏统一的披露体系,评级机构差异化大

国际范围内已经形成多个 ESG 相关信息披露体系,包括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指南(TCFD)、CDP 环境披露框架等,但是,互相之间缺乏统一性。同时全球有超过 80 ESG 评级机构,各评级机构评价的方法、口径、覆盖范围差异巨大,国际评级标准往往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导致企业无法适从。正如某企业负责人指出:海外通用的 ESG 评估体系和框架在中国市场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由于语言障碍、数据质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国际评估机构可能缺乏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入研究与覆盖。

 

企业如何应对ESG

  1. 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建立覆盖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且权责清晰的气候相关风险治理架构,保障ESG相关事项融入不同层级履责过程中。通过构建高层深度参与、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ESG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完善ESG管理的制度基础,逐步建立完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内控制度以及管理机制和流程。

  1. 完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为更好地促进管控措施落实效果,企业还需要通过制度优化、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相关机制等手段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1. 优化ESG内控管理体系

企业在塑造绿色内控体系后也应对其不断进行优化,通过在指标获取及管理的流程中嵌入内部控制点,确保信息数据获取真实性、准确性,企业可提出内控优化建议并据此来对ESG内控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包括:梳理流程,测试控制有效性;分析差距,识别改进机会;优化管理,明确行动方案等。